出版成果推介|《玉器的故事》:良渚文化之玉器
  发布时间:2018-11-04 14:58   来源:城市怎么办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史前文明研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良渚文化各类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书以此展开,讲述良渚文化玉器的故事。

至迟在东周时期,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玉器已被视为前世遗珍,成为吴越王室贵胄的珍藏。到了北宋中期,金石学兴起,而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是目前所见第一部著录良渚玉器的金石学著作。到了清代,良渚玉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且不说清宫旧藏大量良渚玉器,民间力量更是揭开了良渚玉器认知与定名的新篇章。而如今,对良渚玉器文化属性和年代认识的根本改变,建立在良渚文化考古挖掘工作全面展开、科学发掘的新材料大量涌现的基础之上,而这,至今经历了77年的曲折历程。从20世纪初江浙古文化遗址的首次发现和首度发掘,到1959年良渚文化的命名,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良渚文化考古方面取得的惊人成绩,人们对良渚文化的探索逐步深入。在这些已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中,以墓地居多,几乎都出土有玉器,与此同时,对良渚文化玉器源流的追溯也渐成风景。因其种类之丰富、工艺之进步、年代之敏感、与显贵者墓葬关系之密切,良渚玉器成为了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课题——文化起源研究,时时提及的话题。那么,如此珍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重要信息?

良渚文化玉料产地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矿石的发现,良渚文化玉料产地的考据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据考证,良渚文化的制玉原料可以在较大的范围与等级不高的聚落内出现,而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低成本和便利规则,现今所知良渚文化设立玉器专业制琢场所或作坊最为集中的区域便是良渚遗址及其周边区域。

“玉不琢不成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原理与工艺流程与晚清大致相同,分为解玉砂制作、开玉解料与搓切成坯、设计打样、钻孔打眼、琢文刻符、研磨抛光几个步骤。良渚玉器的命名也十分讲究。有沿用文献名称的,如琮、璧等;有以功能用途名称定名的,如镯、带钩等;有根据与其他部件复合时的部位定名的,如梳背、端饰等;有以自身的造型与形制定名的,如三叉形器、锥形器等。良渚文化玉器器形诸多,纹饰精美,因而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制琢和使用高峰期的突出代表,而在良渚文化玉器使用过程中,显贵者阶层对以神人兽面图像为代表的玉器纹饰或图符的垄断型占有,以及以琮、璧为代表的众多特定器形的出现等现象,凸显出良渚文化玉器超越装饰与审美需求的复杂社会功能。

拥有丰富的器形,众多的数量,先进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复杂的功能,深远的影响以及蔚为大观的用玉情景,良渚玉器奠定了它在中华玉文化传统中的突出地位,已然成为了疏解中国古代礼制形成以及中华五千年文明无可替代的重要实证。

编辑供稿:商文芳,王佳奇(实习)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