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成果推介|余姚市姚江文化产业带概念性规划
  发布时间:2018-10-24 14:33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18年3月,应余姚市规划局的委托,杭州城市学研究会开展了《余姚市姚江文化产业带概念性规划》的研究。课题组先后7次赴余姚实地调研,走访余姚市10余个乡镇和政府部门;收集余姚市域总体规划、环保、水利、交通、产业等专项规划、余姚市各乡镇控规和重点工程规划及相关讲话等资料85份;参加座谈会10余次,专程向余姚市委书记奚明、常务副市长李森苗、余姚市委副书记、市长潘银浩等市委主要领导、姚江沿线乡镇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等汇报。经细致研究,课题组梳理了有关成果。

余姚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隶属宁波市。余姚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光辉灿烂的姚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姆渡史前文化,璀璨夺目;王阳明、朱舜水名人文化,光耀中华;红色文化,谱写壮丽。姚江源于余姚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余姚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余姚境内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姚江两岸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别适合发展知识密集型、文化密集型、科技密集型、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的文化产业。

余姚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截止2017年,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61.03亿元,增速29.2%;文特产业实现增加值46.67亿元,增速45.4%。规限上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6%,全市共有文创企业2000余家,其中规(限)上文创产业法人单位234家,年销售经营收入亿元及以上的文化企业共14家,形成了以大丰实业、舜宇光电、金辉摄影、飞虹文化用品、阳明188文化创意园、文山创意广场等一批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企业(园区),助推余姚文化产业飞速发展。 为落实时代发展赋予文化产业的新使命,余姚亟需编制《姚江文化产业带概念性规划》,以谋划姚江文化产业带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大湾区、杭甬一体化和宁波都市圈,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深度融合。

一、总体战略定位

在宁波2049战略规划格局下,站位余姚转型发展新方向,以姚江文化产业带建设为切入点,提出建设一条生态、城市、文化、交通、产业、景观六带交融的“接甬融杭、拥江揽湾、统筹城乡、文化串联、开放发展、韵味独特的国际滨水文化产业带”,打造全域统筹发展生态示范区 、世界级文化资源体验区 、全省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 、宜居魅力文化名城展示区 、区域协调发展样板区。

二、文化产业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面江” 发展,坚持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开发和运用为主体,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文化产业,通过姚江文化IP构筑产业优势,重点突破原有传统产业格局,运用“五化+五力”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着力打造“4+2”文化产业体系,以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基地、会展产业基地、文创设计产业基地、数字文化产业基地为主,以教育培训产业基地、高端文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辅的省内引领、国内知名的姚江文化产业带。 按照“五年基本建成、八年提升能级、远景繁荣可持续”的建设要求 ,分类、整合姚江沿线资源,合理布局文化产业门类,把姚江流域打造成为余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地带、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带,树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和文化驱动产业转型的省内典范。

▶近期(2018-2022年)文化产业空间开发格局初步形成

经过五年努力,到2022年,以文化交流、文化人才引进、高科技人才互培、品牌宣传为先导,初步形成“一核两片三心多热点”的产业空间开发格局。阳明文化、红色文化、河姆渡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三七机器人小镇、阳明古镇、马渚运河小镇、陆埠温泉康养小镇、河姆渡大遗址公园、牟山湖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等重要产业平台基本建成,初步形成建成4+2产业基地,成为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带。

▶中期(2023-2025年)文化产业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再经过三年努力,到2025年,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彰显,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制造、生态等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文化IP在各产业领域的高附加值充分释放。文化产业要素支撑、创新能力、政策环境、平台建设等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较强省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带。

▶远期(2026-2035年)文化产业实现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35年,姚江文化产业带深入人心。文化产业要素、创新能力、政策环境、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形成可持续的文化产业生态圈,实现姚江文化产业带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国内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 

编辑供稿:杭州城市学研究会 宋航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