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缩城市”是个伪命题?从中国研究到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19-06-10 12:09   来源:城市怎么办

城市并不总是增长的,“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愈发普遍。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城市的城市收缩现象,并提出了“局部收缩”、“竞争型收缩”、“精明收缩”等概念。在“收缩城市”研究的热潮下,中国“城市收缩”的命题是否仅是一种标签? 

“收缩城市”内涵是什么?中国城市是否已经普遍出现了“收缩城市”现象?让我们回溯“收缩城市”由来,从中国研究到中国经验。

01

“收缩城市”现象、概念与特征

1920年代末,金融危机致使西方大城市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减少,并出现了以经济衰退为核心的“城市衰退”。1970年代,在全球化、去工业化的影响下,美国城市大规模出现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现象。“城市衰退”的概念开始被美国学者广泛使用。到了1980年代,东德也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的现象。与英美收缩城市主要受经济影响导致的人口外迁不同,少子化、老龄化等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是东德城市在两德合并之前人口减少的主因。因此,强调人口数量减少的“收缩城市”概念逐渐为德国学者采纳。

在早期的研究中,收缩城市的概念一般用“城市衰退”或“人口减少”等进行替代,这些概念虽然能够体现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中的一部分,但却无法将所有与之有关的现象全部囊括。所以豪伯曼(HauBermann)等人于1988年正式提出了“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y)的概念,它主要针对的是德国因去工业化引起的经济衰退和人口流失现象。相比于收缩城市更多关注人口的减少,城市衰退的关注点以经济为主,同时囊括了由经济衰退所造成的社会与物质环境空间等层面的问题。(见图1)尽管经济衰退与其所带来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人口的减少,但两者间并不具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人口减少的城市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维持经济的增长,人口减少还可能会改善原有拥挤的城市环境;而经济衰退的城市,其人口可能依旧保持增长。

图1 引自:高舒琦《收缩城市的现象、概念与研究溯源》一文

收缩城市最容易与城市衰退的概念混淆。类似“收缩城市”的概念还有城市颓败、鬼镇、鬼城等等,它们的概念有其相似之处,但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特征与核心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2)“收缩城市”概念不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仅从客观上强调人口的减少。

表1收缩城市与相关概念的对比,引自:高舒琦《收缩城市的现象、概念与研究溯源》一文

02

“城市收缩”全球经验:人口持续性的流失,伴随着城市的“衰退”

人口的变动趋势被公认为是城市收缩与否的判断标准。“城市收缩”意味着城市人口发生了持续性的流失,人口的持续性流失将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活力,可能导致城市的“衰退”。学者徐博在归纳了全球典型收缩区域和城市的收缩表现和动因后(见表2),发现收缩的城市普遍存在人口流失、基础设施闲置、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和持续失业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发现“去工业化、郊区化、产业转型、人口结构变迁”等正在成为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

表2全球典型区域和城市收缩案例的比较,引自:徐博《城缩之维与规治之变:国际城市收缩问题的历史演化逻辑研究》一文

“城市收缩”常常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例如产业转型、人口结构变迁等等,一些学者将其看作为城市转型的过度型阶段。一些城市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城市收缩”,就会产生“城市衰退”;而另一些城市通过一些有效举措,采取城市的“精明收缩”,再次“复兴”城市。例如:美国扬斯敦、克利夫兰和水牛城等,它们采用“精明收缩规划”的策略(见表3),一定程度的扭转了其人口减少与经济衰退的趋势。

表3城市精明收缩的策略,引自:马佐彭等《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现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

全球的“城市收缩”经验表明,“城市收缩”既是城市人口的持续性减少的现象,也是城市发展转型的一种阶段。城市管理者必须重视“城市收缩”现象,做好应对和预防,才能避免城市人口减少带来的经济衰退。

03

“城市收缩”中国经验:局部的城市收缩与四类“城市收缩”模式

国外“城市收缩”的经验给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城市收缩”。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持续的经济增长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了局部的城市收缩现象。学者郭源园等人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观测2003年和2014年2个时点,提出了收缩城市与潜在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见图2)

图2 中国不同类别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

整体上看,收缩型城市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其中以黑龙江省最为集中;其次为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湖北、四川等有部分收缩城市,东部沿海浙江、福建及山东省有少量收缩城市;郊区化、辐射式及绝对收缩城市未出现明显空间集聚特征;潜在收缩型城市具有明显的南北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分布于南方广西、广东、湖南、云南及贵州等省份,北方地区除河南省外,分布较少。

潜在收缩型城市广泛分布在南方,呈现出环状邻近城市群分布的特征,比如珠三角城市群附近的汕尾、阳江、贵港等城市,长三角城市群附近则有安徽的马鞍山、六安两市,远则有河南的信阳、南阳等人口大市,云贵地区也是潜在收缩型城市重要的汇集地,如昭通、六盘水等地。由此可见,潜在收缩型城市主要集中于中部的人口输出大省(如河南、湖南等省)以及西部相对落后的省区(如广西、贵州等地),作为沿海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腹地,这些地区不仅向沿海发达地区输送了劳动力资源,同时也承接了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转向研究中国“城市收缩”的模式,总体上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东北老工业区城市为主的研究,探讨资源型城市与去工业化危机下的收缩;第二类是探讨快速发展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周边存在的资源虹吸与城市收缩现象;第三类是探讨欠发达地区受人口流动引起的城市收缩现象;第四类探讨行政区划调整型的城市收缩现象。学者吴康将上述四类总结为“穿孔形收缩”、“圆饼形收缩”、“边缘核心依附性收缩”、“行政区划调整型收缩”。(见图3)

图3 城市收缩的类型与模式

中国的城市发展仍以增长为主旋律,收缩及潜在收缩城市比例并不高,但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中分布特征。中国“城市收缩”具有城市内部典型的穿孔形(Perforated)收缩和为圈饼形(Doughnut)收缩,又有边缘地域对核心城市的依附性收缩和我国特有的行政区划调整引起的收缩。

04

中国“城市收缩”命题的真伪之争:城市到了收缩的时候了吗?

当前,我的中国的城市发展仍以增长为主,即便出现了人口局部收缩的现象,也难以说明中国的城市正在收缩。纵观历史长河,一个地区或的人口的变动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地区人口增加,有些地区人口减少的现象并不足为奇。学者杨振山认为,人口收缩将会成为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多大程度和范围上的人口收缩,以及收缩所带来的影响值得商榷。

图4 2000-2010人口密度变化,来源:Shrinking City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 (SCRNC)

资本总是先于人口发生地理转移,因此城市收缩的本质是资本的逃离和收缩。广义的城市收缩是根据人口密度流失率来进行衡量,它既可以包含繁荣地区的衰退,如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也可以包含一般地区的衰退,如乡镇地区人口外流式衰落。而人口流失和收缩只是城市收缩的外在表现,其内在实质是城市或地区资本的流失和逃离,是资本积累危机发生地理转移后,在原地区呈现出的一种衰退状态。从这一点,中国绝大部分乡镇等一般性地区并没有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就无从谈起积累危机转移。因此,狭义的收缩应该指曾经繁荣发达的地区,由于受到经济转型、结构置换、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经济和人口的衰退与收缩。

图片来源:Shrinking City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 (SCRNC)

中国“城市收缩”现象中的悖论: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并存。一般而言,城市人口的减少势必从根本上降低对城市空间的内在需求,使得城市收缩过程中的空间扩张压力得到根本缓解。但是,我国收缩城市的独特性在于出现“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并存的悖论现象。”学者杨东峰、龙瀛等在利用我国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00年、2010年的的城市航空影像资料,通过人□流失指数及空间扩张指数的测算,发现了中国城市存在“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并存的现象。(见图3)中国部分城市人口收缩的同时还经历着快速的土地扩张,中国特殊土地的财政促使了“收缩城市”的空间扩张,甚至出现了人口收缩与经济增长呈反比的结果。

图5 中国收缩城市“人口流失—空间扩张”基本类型及地域分布

无论是部分城市人口的减少、发达地区资本的逃离,还是“人口流失—空间扩张”的悖论,其实都在说明现阶段中国“城市收缩”的局部性、特殊性。当前,中国“城市收缩”更多的是描述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而非当下即时发生的状态。无论是“精明的城市收缩”,还是“弹性城市”概念的引入,都是对未来中国城市进入“城市收缩”阶段,避免进入“城市衰退”结果的防范。

“城市收缩”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中国城市也不可避免的会经历“城市收缩”的过程。因此,应为即将到来的“城市收缩”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参考资料】

高舒琦.收缩城市的现象、概念与研究溯源[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3):50-58.

[徐博,王宝珍.城缩之维与规治之变:国际城市收缩问题的历史演化逻辑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168-175.

郭源园,李莉.中国收缩城市及其发展的负外部性[J].地理科学,2019,39(01):52-60.

张华,练云龙.国外收缩城市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3):28-36.

胡毅等,局部收缩:后增长时代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争鸣[J].地理研究,2017,36(10):1997-2016.

杨东峰,龙瀛,杨文诗,孙晖.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J].现代城市研究,2015(09):20-25.

王国平.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红旗文稿,2014(12):18-21.

王国平. 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的五个问题[A]. .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3:6.

供稿:黄 刚

审核:毛燕武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