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波科学城与筑波大学:日本的“技术立国”战略
  发布时间:2019-10-24 11:38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意识到技术竞争的趋势,从战后的“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从技术模仿走向技术创新,同时也为了解决分散东京日益猛增的人口,转移部分城市职能,缓解科研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等问题,作为东京的卫星城市,筑波科学城应运而生。

作为日本的“头脑城”,筑波科学城是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以国立试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拥有6个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得主,2万余科技研究人员,300余所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开创了科学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模式。

01

日本政府的大力扶持

筑波科学城的建设由日本有关行政管理机构、地方公共团体和其他有关执行单位共同实施。为了协调和联络有关部门,日本政府甚至设立了科学城建设促进本部,全权负责建设与管理,并直接对首相负责。

成熟的法治环境保障了筑波科学城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中,有些针对高科技产业的立法,有些则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立法,有些是通常意义上讲的法律,还有一些由代议机关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如1970年颁布的《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1971年《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计划大纲》、1983年《高技术工业聚集地区开发促进法》等。

在政府支持下,多次国际会议在筑波科学城召开,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打开了国际知名度。如1985年召开的筑波世界博览会,加快了筑波科学城的开发建设。在此期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会场建设、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建成中心交通枢纽、宾馆、筑波中心大厦、科技馆、商业街等设施,基本完成了城市中心街区的建设。世博会的召开,促进了筑波从原来的科技卫星城向地区中心城市的转变,并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02

教育与科研的协同创新模式

日本著名的综合性国立大学——筑波大学,前身诞生于1872年。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筑波大学更名并成立,与其他研究教育机构共42所迁往筑波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大学与研究机构林立,并相互合作、有机联系,同时,筑波大学还将校园打造为开放式,地区居民和其它研究机构人员都可以利用校园设施、学校食堂开放互用,图书馆资料可以互相借阅复印。筑波成为了一个综合的研究城市,创造了一个适宜实验性的研究和教育机构发展的环境。

在全球化、互联网和新经济时代,真正具有首要战略意义的资源与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而是人才。人才竞争力是城市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筑波大学以“全方位打造开放型大学,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为建校理念,为科学城的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后备人才。

筑波科学城的几百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中,科研人员中约25%为外国学者,来自中国、韩国、印度、越南、美国、泰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英国等10多个国家。这大大提高了科学城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吸引力,也优化了科学城功能。

筑波当地也拥有雄厚的人才储备,如筑波大学前校长江崎玲於奈、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英树、高能加速器研究所机构名誉教授小林诚等6人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或化学奖。

筑波科学城以筑波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不仅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同时促进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发挥协同创新效应。

03

“环境共生”的城市建设理念

筑波科学城的建设采取“环境共生”理念。大学城由于占地规模大,往往位于城镇郊区,通过农村用地、农业用地转换而来,但是这势必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干扰。

筑波科学城以生态轴线和生态网络为骨架组织城市空间,以步行公园路为城市中心轴线,形成南北细长的城市布局。这条贯穿全城的脊状“绿道”,以林荫道、88处公园绿地为生态网络,贯穿周围居住社区和大学科研设施。而在建设时,缩小了规划面积,避开农田、民宅,尽最大可能利用自然生态的因素(如石材、池沼、湿地、溪流、植被群落等),并与周围的农村环境相连通,从而将城镇空间融入大范围的地域生态系统。最后,保护历史遗产、保留建筑原有特色,使得居民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水平。

筑波科学城的建设,最大程度上减轻了生态环境负荷,也保留了人与自然土地之间的文化联系,给大学城的建设提供了生态样本。

创新创造是国家的命脉、城市发展的根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经济发展已经较少地依赖于制造业,而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名校拥有高端科学技术人才、拥有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产出的丰硕科研成果,是城市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筑波科学城通过借力筑波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新模式,为日本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世界各国建设科学城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钟坚:《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模式分析》,经济前言,2001年;

2.许浩:《日本筑波大学城发展经验及其启示》,江苏高教,2014年;

3.王海芸:《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的启示研究》,科技中国,2019年;

4.王国平:研究通报第109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关于杭师大“创一流”的思考》,2011年。

供稿:吴珍婷、林玥玥

审核:方志明

  作者:  编辑:陈俊男